首页  > 乡喜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第一家建在田间地头的液体配肥站竟在这里!

2018-08-19 09:04:29

当下,在我国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以及农业减肥增效目标的驱动下,以水溶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选择和设计合理的灌溉模式”“根据作物来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案”“合理地利用水溶肥料”等水肥一体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调研时发现,来自该镇马卜子村玉稼兴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上有了新的突破。

农民初尝“精准配肥” 甜头

马卜子村位于大佘太镇西部,全村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业,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和葫芦。2017年,时任驻村书记的杨森同志带着几个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的技术人员来到村里,给农民们做水肥管理技术培训。“他们说要找几块示范田,对水肥管理进行全程的服务与跟踪,开展‘精准配肥’”,村民韩俊义告诉记者,“当时负责对接落实这项工作的是村委会干部刘玉。”

“我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因为我知道这是一项好技术,有可能给马卜子的农业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所以我一直非常认真地配合。”刘玉回忆道。经过多次沟通,在村内确定了示范户16户,示范田23块,总共涉及示范推广面积800亩,覆盖的示范作物有玉米、葫芦、小麦和葵花,这些作物都采用了膜下滴灌。刘玉说:“他们干的第一件事是对田块进行取土检测化验,有模有样的,但我还是不怎么放心。每天都到田里‘监督’他们工作,看看他们有没有‘造假’。”刘玉告诉记者,从前期选示范地到后期每一次施肥跟踪、最后测产,他都认真参与,目的是求真务实、拿到数据,看看精准配肥技术到底能给农户带来多少效益。

通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到了交答卷的时候。刘玉与大家一起对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将同田块、同品种进行对照,“精准配肥”技术明显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化肥的投入,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让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非常好奇这几个年轻人到底怎么做到靠三四个人的力量实现增产增收!”韩俊义补充说。

刘玉还告诉记者,同年,他参加了乌拉特前旗农牧业局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期一周的培训让他收获很大。当他将精准配肥技术的情况向农广校郝霞校长汇报时,得到了郝校长的鼓励。这再次坚定了他的信心。在郝校长的鼓励下,刘玉成立了玉稼兴合作社。“我希望通过新技术、新理念能够实现助推马卜子农业发展的愿望。”刘玉说。

智能液体配肥站给社员带来福利

2018年,为了更好地将精准配肥技术推广应用,由玉稼兴合作社牵头,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建立了试验站,并与广东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在马卜子村建立起乡村小型智能液体配肥站——乡喜精准配肥站,通过引进公司的智能液体自动施肥机,为种植户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四统一”精准技术服务。

说起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春耕夏铲汗夹背,起早贪黑特别累”可谓是真实写照,但玉稼兴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已经好久没有这种“体验”了。“配好肥,施好肥,省工省力”是乡喜精准配肥站给合作社社员们带来的福利。

韩俊义介绍说,“在过去,一口机井负责300亩地的灌溉,12个小时只能灌溉30亩,300亩地全部灌溉完需要5天5夜。农民需要早晚两次往施肥罐里倒颗粒肥料,完成300亩的施肥就需要起早贪黑倒肥10次。而如今,有了自动施肥机,农民就轻松多啦!现在只要一合电闸,输入几个数据,就彻底把我们从过去施肥、浇水连轴转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既省工又省力!”“他们是改变马卜子农业历史的小分队!” 刘玉感叹到。

今年60岁的王后生是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据他介绍,在没有配肥站之前,老百姓种地的施肥模式是前期播种的时候下底肥,每亩50-60斤,后期用滴灌浇水的时候施化肥,每亩60-100斤。“你们都知道施化肥是一个体力活,非常辛苦!老百姓不知道辛苦了多少年!”王后生激动地说,“有了精准配肥站,种地的时候就不用下底肥了!用上液体自动施肥机,浇地的时候也不用倒化肥了!”

配肥站技术员房爱忠告诉记者,有一次王大爷跟他聊天,称赞配肥站“让他年轻了十岁”。房爱忠纳闷,这肥料可以让作物年轻,这人又不能吃肥料怎么能让大爷年轻呢?大爷说:“我六十岁了,一袋100斤的化肥都搬不动。以前心想搬不动化肥,这地也就种不了了,也就再种两年!不过现在有了配肥站,我可以再种十年,至少干到70岁。所以说让我年轻了十岁呀!”

村民苗志君今年种了3000多亩地,他把2600亩玉米地交给了配肥站技术人员,全程施用液体肥料。苗志君表示,“我的理想就是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而他们做到了!”

除了马卜子村村委会干部、玉稼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马卜子村乡村医生。一边是村委会工作、一边是作为生活根本的农业种植、一边是事关生命的医疗服务,这三座大山并没有给刘玉带来压力,反而让他乐在其中,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发展村内产业链。“自从村里有了配肥站,农民们只需要花费少量时间在田间地头,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增加了收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等等。”刘玉表示,“作为根本的农业发展好了,再去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这也是响应了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

在乡喜精准配肥站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改变合作社社员的生活,真正实现了其价值。正如北京新水源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荣利所说,“水肥一体化不仅要靠政府推动同时还要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实现。”而这种社会化服务更需要专业性的指导。

开启液体肥料发展新时代

乡喜精准配肥站以“水肥一体化”为技术依托,以“液体肥料”为产品主体,引进液体肥自动施肥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施肥效率,创造优质农业,惠及了马卜子村玉稼兴专业合作社广大社员。

2018年7月4日,巴彦淖尔市副市长郭占江率领各旗县基层农业干部和共产党员100多人前来考察。大佘太镇党委书记曹东及村委领导等都对配肥站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在全村及周边范围内大力推广。

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克纬说道:“我们在田间地头建这么一座配肥站,可以打一个比喻,就是把我们的服务中心建在了一线战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要引领一场施肥技术的革命。我们这场施肥革命的口号就叫:‘在有滴灌的条件下,用液体配方肥,整地不下肥(底肥),浇地不倒肥(指倒肥入施肥罐)’,‘用乡喜液体配方肥,让差地变好地’!”

关于配肥站在马卜子村的工作现状,技术员胡义熬告诉记者,目前在合作社及周边一共有28口示范机井,今年总共示范面积达8000亩左右。“我们在每台机井旁安装一台智能液体自动施肥机代替传统的普通施肥罐。”

据介绍,种植之前技术员为种植户提供测土服务,以土壤检测数据为依据,制定种植的底肥方案和追肥方案,底肥采用二铵或者复合肥。“今年也大面积示范不施底肥,全程追施液体肥。追肥采用配肥站提供的液体配方肥。液体配肥站采用工厂生产好的高浓缩的大量元素水溶肥、中量元素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为原料,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养分需求,应合作社和农户的要求,现场配置成液体配方肥,配好的配方肥直接进入田间使用。”

在“统施”环节,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液体自动施肥机,减少施肥人工,提高施肥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传统施肥带来的养分淋洗和肥料浪费。“通过现场使用对比,自动施肥机非常受农户欢迎。” 胡义熬说。

作为乡喜配肥站技术指导,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张承林教授对配肥站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乡喜精准配肥站,看着是普普通通的配肥站,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即将开启液体肥料发展的新时代。它是中国第一家建在田间地头的液体配肥站,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大田作物。它就像井岗山的革命星星之火!”

据介绍,目前乡喜配肥站技术人员正在对配肥站技术进行升级。在操作使用上,有望达到用手机自动控制,实现施肥自动化操作更加精准、简易。“我们为实现智慧农业迈出了一小步。从目前数据来看,我们的近万亩的示范区比农民常规灌溉施肥对照区已产生明显的区别。节水示范区的数据表明,在节省灌溉水40%的基础上,玉米长势喜人,产量有望达到每亩1.1吨。这给了我们很强的信心。我们今年做了近万亩,预计明年推广5万亩,后期在整个大佘太镇乃至整个乌拉特前旗进行大面积推广!”胡克纬表示。

当下,在我国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以及农业减肥增效目标的驱动下,以水溶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选择和设计合理的灌溉模式”“根据作物来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案”“合理地利用水溶肥料”等水肥一体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调研时发现,来自该镇马卜子村玉稼兴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上有了新的突破。

农民初尝“精准配肥” 甜头

 

马卜子村位于大佘太镇西部,全村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业,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和葫芦。2017年,时任驻村书记的杨森同志带着几个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的技术人员来到村里,给农民们做水肥管理技术培训。“他们说要找几块示范田,对水肥管理进行全程的服务与跟踪,开展‘精准配肥’”,村民韩俊义告诉记者,“当时负责对接落实这项工作的是村委会干部刘玉。”

“我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因为我知道这是一项好技术,有可能给马卜子的农业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所以我一直非常认真地配合。”刘玉回忆道。经过多次沟通,在村内确定了示范户16户,示范田23块,总共涉及示范推广面积800亩,覆盖的示范作物有玉米、葫芦、小麦和葵花,这些作物都采用了膜下滴灌。刘玉说:“他们干的第一件事是对田块进行取土检测化验,有模有样的,但我还是不怎么放心。每天都到田里‘监督’他们工作,看看他们有没有‘造假’。”刘玉告诉记者,从前期选示范地到后期每一次施肥跟踪、最后测产,他都认真参与,目的是求真务实、拿到数据,看看精准配肥技术到底能给农户带来多少效益。

通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到了交答卷的时候。刘玉与大家一起对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将同田块、同品种进行对照,“精准配肥”技术明显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化肥的投入,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让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非常好奇这几个年轻人到底怎么做到靠三四个人的力量实现增产增收!”韩俊义补充说。

刘玉还告诉记者,同年,他参加了乌拉特前旗农牧业局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期一周的培训让他收获很大。当他将精准配肥技术的情况向农广校郝霞校长汇报时,得到了郝校长的鼓励。这再次坚定了他的信心。在郝校长的鼓励下,刘玉成立了玉稼兴合作社。“我希望通过新技术、新理念能够实现助推马卜子农业发展的愿望。”刘玉说。

智能液体配肥站给社员带来福利

2018年,为了更好地将精准配肥技术推广应用,由玉稼兴合作社牵头,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建立了试验站,并与广东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在马卜子村建立起乡村小型智能液体配肥站——乡喜精准配肥站,通过引进公司的智能液体自动施肥机,为种植户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四统一”精准技术服务。

说起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春耕夏铲汗夹背,起早贪黑特别累”可谓是真实写照,但玉稼兴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已经好久没有这种“体验”了。“配好肥,施好肥,省工省力”是乡喜精准配肥站给合作社社员们带来的福利。

韩俊义介绍说,“在过去,一口机井负责300亩地的灌溉,12个小时只能灌溉30亩,300亩地全部灌溉完需要5天5夜。农民需要早晚两次往施肥罐里倒颗粒肥料,完成300亩的施肥就需要起早贪黑倒肥10次。而如今,有了自动施肥机,农民就轻松多啦!现在只要一合电闸,输入几个数据,就彻底把我们从过去施肥、浇水连轴转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既省工又省力!”“他们是改变马卜子农业历史的小分队!” 刘玉感叹到。

今年60岁的王后生是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据他介绍,在没有配肥站之前,老百姓种地的施肥模式是前期播种的时候下底肥,每亩50-60斤,后期用滴灌浇水的时候施化肥,每亩60-100斤。“你们都知道施化肥是一个体力活,非常辛苦!老百姓不知道辛苦了多少年!”王后生激动地说,“有了精准配肥站,种地的时候就不用下底肥了!用上液体自动施肥机,浇地的时候也不用倒化肥了!”

配肥站技术员房爱忠告诉记者,有一次王大爷跟他聊天,称赞配肥站“让他年轻了十岁”。房爱忠纳闷,这肥料可以让作物年轻,这人又不能吃肥料怎么能让大爷年轻呢?大爷说:“我六十岁了,一袋100斤的化肥都搬不动。以前心想搬不动化肥,这地也就种不了了,也就再种两年!不过现在有了配肥站,我可以再种十年,至少干到70岁。所以说让我年轻了十岁呀!”

村民苗志君今年种了3000多亩地,他把2600亩玉米地交给了配肥站技术人员,全程施用液体肥料。苗志君表示,“我的理想就是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而他们做到了!”

除了马卜子村村委会干部、玉稼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马卜子村乡村医生。一边是村委会工作、一边是作为生活根本的农业种植、一边是事关生命的医疗服务,这三座大山并没有给刘玉带来压力,反而让他乐在其中,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发展村内产业链。“自从村里有了配肥站,农民们只需要花费少量时间在田间地头,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增加了收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等等。”刘玉表示,“作为根本的农业发展好了,再去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这也是响应了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

在乡喜精准配肥站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改变合作社社员的生活,真正实现了其价值。正如北京新水源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荣利所说,“水肥一体化不仅要靠政府推动同时还要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实现。”而这种社会化服务更需要专业性的指导。

开启液体肥料发展新时代

 

乡喜精准配肥站以“水肥一体化”为技术依托,以“液体肥料”为产品主体,引进液体肥自动施肥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施肥效率,创造优质农业,惠及了马卜子村玉稼兴专业合作社广大社员。

2018年7月4日,巴彦淖尔市副市长郭占江率领各旗县基层农业干部和共产党员100多人前来考察。大佘太镇党委书记曹东及村委领导等都对配肥站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在全村及周边范围内大力推广。

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克纬说道:“我们在田间地头建这么一座配肥站,可以打一个比喻,就是把我们的服务中心建在了一线战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要引领一场施肥技术的革命。我们这场施肥革命的口号就叫:‘在有滴灌的条件下,用液体配方肥,整地不下肥(底肥),浇地不倒肥(指倒肥入施肥罐)’,‘用乡喜液体配方肥,让差地变好地’!”

关于配肥站在马卜子村的工作现状,技术员胡义熬告诉记者,目前在合作社及周边一共有28口示范机井,今年总共示范面积达8000亩左右。“我们在每台机井旁安装一台智能液体自动施肥机代替传统的普通施肥罐。”

据介绍,种植之前技术员为种植户提供测土服务,以土壤检测数据为依据,制定种植的底肥方案和追肥方案,底肥采用二铵或者复合肥。“今年也大面积示范不施底肥,全程追施液体肥。追肥采用配肥站提供的液体配方肥。液体配肥站采用工厂生产好的高浓缩的大量元素水溶肥、中量元素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为原料,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养分需求,应合作社和农户的要求,现场配置成液体配方肥,配好的配方肥直接进入田间使用。”

在“统施”环节,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液体自动施肥机,减少施肥人工,提高施肥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传统施肥带来的养分淋洗和肥料浪费。“通过现场使用对比,自动施肥机非常受农户欢迎。” 胡义熬说。

作为乡喜配肥站技术指导,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张承林教授对配肥站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乡喜精准配肥站,看着是普普通通的配肥站,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即将开启液体肥料发展的新时代。它是中国第一家建在田间地头的液体配肥站,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大田作物。它就像井岗山的革命星星之火!”

据介绍,目前乡喜配肥站技术人员正在对配肥站技术进行升级。在操作使用上,有望达到用手机自动控制,实现施肥自动化操作更加精准、简易。“我们为实现智慧农业迈出了一小步。从目前数据来看,我们的近万亩的示范区比农民常规灌溉施肥对照区已产生明显的区别。节水示范区的数据表明,在节省灌溉水40%的基础上,玉米长势喜人,产量有望达到每亩1.1吨。这给了我们很强的信心。我们今年做了近万亩,预计明年推广5万亩,后期在整个大佘太镇乃至整个乌拉特前旗进行大面积推广!”胡克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