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喜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泥腿”教授张承林

2016-06-30 15:05:04

842295382.jpg

今天,在我们所有的语文课本上都堂而皇之地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当做启蒙教育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的艰辛。而张承林,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一位仅仅需要“纸上谈兵”的学者,却俯下身子,挽起裤腿,把青春与热情播撒在广袤的田野里。
 
 
 
 
 
 
 
 
 
 
 
 
 
 
 
 
 
的故事书
 
在张承林身上记者确实无法找到能让人瞠目结舌,拍案叫绝的故事,甚至是哪怕一个小小的能让记者发挥所有想象去创造故事的引子,他就如同每天承载着我们的土地一样,黝黑的面庞,敦实的胸膛,无比的朴素。记者突然发现张承林事实上就是一本没有故事的故事书,而读取这本故事书的方式也许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而是需要随着他行进的脚步,在行走中寻找故事的影子。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记者跟随张承林来到了云南省宾川县。
“宾川是个水果大县,甚至可以说是‘水果之乡’这里的葡萄有18万亩之多。”张承林向记者介绍道,“你想象一下,在这18万亩葡萄地上全部使用滴灌设施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如果都做好了是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多么大的贡献。”所以在宾川县记者看到的是大片葡萄田中掩映的一排排滴灌管道,高耸的葡萄架上则是一篷篷白色的现代大棚,而那大棚下面则是翠绿的葡萄树以及在青翠欲滴的叶子下娇羞的红色果实。就在记者为眼前壮观的景色震撼时,张承林却皱起了眉头。
 
“这个滴灌的管道铺设有问题啊。”张承林拉住葡萄田的主人说道,“你怎么铺设了四条管子,两条就是够用的啊。你带我去看看你的抽水泵。”这突如其来的疑问让葡萄田的主人有点错愕,讷讷地带着我们来到了抽水的池塘边。“你看,果然是抽水泵的问题吧!”张承林在水塘边说道,“你这个水泵埋得这么深,吸上来的不都是泥沙么?管子都堵了,滴灌量不够,你自然要加管子。”张承林说着便卷起裤腿走下池塘,将抽水泵捞了起来,指着水泵对农田主人说:“你看,这水泵都是泥,抽水的水压不够,水抽不上来,你滴灌量就不够了。”
 
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无论是亲自帮农民设计滴灌管道,还是在地里帮农民检查葡萄长势。张承林在这一刻所表现出的形象似乎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不善言辞的专家一再用行动告诉别人,他的故事不是言语构成而是行动写就。
 
 
 
 
 
 
 
 
 
 
 
 
 
 
的大学教授
 
在记者的印象中,大学教授往往应该是站在一个大型的阶梯教室里,面对着黑压压的学生,海阔天空地教授着一大堆诘屈聱牙的理论。但是现在看来,张承林这个大学教授却是有点“不务正业”。
 
帮助全国各地农民建立滴灌设施,主持建立了40多个全国性的水肥一体化示范点,举办各类水肥一体化培训达几百场,这都是张承林这个大学教授所干的事情。诚然,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大学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都奋战在各地推广水肥一体化的前沿,但是当他面对农民时,记者看到张承林所做的准备不亚于任何一次面对大学生的课堂,甚至在一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农民跟大学生相比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他们可能文化程度,对于理论的接受程度都不高,所以我讲课必须通俗易懂。”张承林向记者说出了他的想法,“你不可能去通过理论给农民证明技术,也没有办法给农民讲解什么过于抽象的东西。你得实实在在讲一些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用得到的东西,农民才愿意听,才会接受。”正是秉承着这个观念,张承林才在每一次讲课前非常认真地备课,不仅排查PPT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还设计不同的教具。最为典型的是,张承林针对滴灌管道的压力问题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可控制压力的实验用具,通过篮球和压力表来控制压力从而测试在不同压力下滴灌量的大小。在培训现场,记者看到很多农民对张承林设计的教具十分感兴趣,纷纷表示通过这个教具才真正明白了压力在滴灌中的作用。
 
如果说为农民讲课还算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的话,张承林最为“不务正业”的一点就是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加肥站”。“加肥站”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是不难理解的,无非就是肥不够了加肥的地方。但是农资店不就是“加肥”的地方么,怎么还多此一举的搞出一个加肥站?张承林向记者解释了这个概念:“加肥站其实是在给农民加液体肥的。我们就像加油站标出油价标出油的标号一样,标出今日的肥价,今日的肥料品种。这样在水肥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可以使农民便利的用肥,从而节省农民的人工成本。”也正是这样一个创新概念的提出,让众多水肥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农民得到了实惠。在云南宾川,记者看到在县城周围,村子里外都有加肥站的影子,农民朋友拎着特制的肥料桶往来加肥,络绎不绝。许多农民对记者说,加肥站明码标价种类齐全,而且在加肥站还有很多专业的农技师来帮助自己选购肥料,完全不用担心上当受骗,大家都很信任。张承林就是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大学教授,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务正业,很多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务正业”,水肥一体化的科学施肥方式才更广泛的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可以说,张承林的“不务正业”正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正能量。
 
记者
 
 
有话说
 
 
张承林只是奋战在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前沿众多专家中的一个代表,也许很多专家的名字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听到,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扎根一线,心系农民的专家、学者,我们的农业才充满生机。中国农业需要理论的支撑,但是更需要更多像张承林这样的“泥腿教授”,把根深深扎进土地。